食育:基于自然物候和特定習俗風物的傳承和教育。這些傳承和教育是以一道道菜、一個個習慣、行為、禮儀的形式,銘刻在我們一日三餐的生活中,所以食育就是平常生活場景中不斷重復出現的生活教育和素質教育。
——金寶威食育研發項目組
筷子
筷子,
金寶威食育系統教程中的
重要組成部分,
其使用對孩子的好處,
和所蘊含傳統文化,
在這里不得不提。
使用筷子對幼兒益處
1
強化手的精細協調動作
使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科學家研究發現,使用筷子是一種復雜、精細的運動,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50多條肌肉,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對兒童來說,是鍛煉手功能的好機會。
2
促進視覺發育
其實在使用筷子夾食物之前,離不開眼睛的視覺定位,即兩眼注視同一目標,再將它們分別所得的物像融合成一個單一具三維空間完整的像。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兩眼外肌的平衡協調,視網膜黃斑中心凹有共同的視覺方向,以及大腦皮層中樞對成像的完善的融合機制,絕非一日之功!因此,經常使用筷子能促進視覺的發育,對于預防斜視和弱視都是大有幫助的!
3
健腦
使用筷子需要依賴手部的精細動作和眼睛的視覺定位,但更離不開腦部通過神經反射,對它們的調節和修正,此即手腦和眼腦反射。從大腦皮層各區分工情況來看,控制手和眼部肌肉活動的區域要比其他肌肉運動區域大得多,肌肉活動時刺激了腦細胞,有肋于大腦的發育,從而起到健腦的作用。
筷子的文化
有句話我敢說,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國人,
是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
這個習慣幾千年也沒有改變過。
一雙筷子
不僅僅是飲食餐具
更承載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
凝結了許多前人智慧
作為中國人
這項傳統不可廢止
也將繼續弘揚下去
但是你知道嗎,
筷子的標準長度為什么是7寸6分?
快快來漲姿勢,一定要孩子知道哦!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西方人習慣用刀叉吃飯,刀叉是冶金術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術是十五世紀才發明的,在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實是用手吃飯。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顯然長得多。
為什么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
在餐廳里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國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國人。
這里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杠桿原理。
筷子,除了用來吃飯夾菜,還有...
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當筷子用。
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從神話發源。西方后來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學,做人靠宗教。中國沒有。中國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鐵拐李、呂洞賓、孫悟空、豬八戒這些神仙也是人,他們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國人的理想和現實、靈魂與肉體也是合二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這是一種通達和智慧。
所以,中國人從小就有長輩告訴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這兩者也不能分。
一雙筷子,不僅僅是飲食餐具,更承載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許多前人智慧。
附:央視公益廣告 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