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決定教育,教育離不開生活,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幼兒的生活就是幼兒的教育。”在國內食育得多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已經有很多國家展開了食育工作,國內關于食育的工作正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國家層面的發展綱要開始全面普及膳食和健康知識列為提高國民健康狀況的主要措施之一,幼兒的食育工作就顯得必要且及時。
傳承中國文化 培養健全人格——金寶威食育
金寶威食育體系,旨在:
1、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其管理健康的能力,建立、健全人格;
2、向家長和孩子傳遞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深層次融洽親子關系;
3、傳承和發揚中華飲食文化、踐行傳統禮儀。
日本:食育立法,全國動員
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這是世界上規定國民飲食行為的第一部法律。日本更是在國家主導下開展了全國范圍的食育推進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日為“食育日”。曾經流行過的一句口號是“早睡早起吃早餐”。至2012年,日本學校營養教師數量達4262人,覆蓋全國47個所有的省級單位。食育計劃完成率不斷升高,各區級單位食育推進計劃的完成率由2007年的4.1%提高到2013年的65.3%。
丹麥:大綱規定兩年烹飪教育
丹麥教育大綱規定,從小學四年級到七年級,學生要接受兩年的烹飪教育,具體時間由學校設定。烹飪課每周兩次,每節課45分鐘。在烹飪課上,學生們不僅要學習烹飪技術,老師還會講授一些基本的營養知識,如葷素搭配和各種蔬果的營養價值等,然后放手讓學生實踐。烹飪課上,老師還要向學生講解飲食衛生的重要性,宣揚飲食文化中的常識,將飲食和文化結合起來。
英國:烹飪課成績與畢業掛鉤
英國教育部的具體課程規定,各公立中學開設烹飪課,面向11至16歲的中學生,總學時不少于24小時。學生將從這門課中了解到各種食物的基本成分和營養指數,熟悉如何烹飪才不會減損食物的營養,掌握基本的營養午餐搭配,能獨立制作一份營養餐。在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將統一參加考試,包括實際操作和回答試卷。通過考試的學生將獲得由教育部頒發的初級烹飪資格證書,同時該課程的學分將納入個人總成績,與畢業直接掛鉤。
美國:“從農場到學校”運動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采購更多的當地食物,并為學生提供強調食物、農業和營養的配套教育活動。這項全國性活動豐富了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同時支持了當地經濟,被稱為“從農場到學校”運動。該運動包括動手實踐活動,如學校園藝、農場參觀、烹飪課等,并將食物相關的教育納入正規、標準的學校課程內容。同時,美國要求食品行業詳細標注高糖、高脂、高熱食品的成分和含量,個別州禁止中小學向學生出售高熱量碳酸飲料和薯條等垃圾食品。
食禮儀
飲食禮儀,源遠流長,是社會文明的具體體現之一。中國飲食禮儀,數千年來由上到下成規成矩,以一貫之,成為中國一種文化現象的特征,據文獻記載可知,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和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內容涵蓋中、西方飲食禮儀。
食營養
營養是食物中的營養素被機體消化吸收,并在體內代謝,發揮其生理工功能的過程。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六大類。由于幼兒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其各種營養素得需要量相對而言高于成人,當今社會,注重食營養的前提是食安全,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學會辨別不健康食品,遠離垃圾食品,所以要確保食品多樣化、飲食的均衡性。所以,我們要重視孩子的餐前情緒并正確對待孩子的偏食(心理性偏食、經驗性偏食、過敏性偏食、絕對性偏食)。
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文明與其它文明共同在歷史中輪回。每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而各自將這些精妙的技藝發展成了一種習俗,一種文化。中華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飲食文化蘊含的民族內涵對幼兒民族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立足傳統菜系的原則、圍繞地方名吃的原則、結合幼兒飲食特點的原則。
食習慣
3-6歲是人的個性形成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諺語也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所以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一生,不良習慣也勢必影響孩子的前途。良好的飲食習慣是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對待孩子吃飯問題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幼兒吃飽的層面上,更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且齲齒、肥胖癥這兩種幼兒的多發病,與飲食衛生習慣都有著直接的聯系,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
二十四節氣與傳統美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不同的節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不同的農事規律以及不同的飲食習慣。傳統文化的學習,傳統小吃的制作,讓孩子們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傳統食品的美妙,更體會制作過程的快樂和成就感。